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30
15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472008710日修改完畢2008730日通過採用 簡翠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兼任教授E-mail: [email protected] 左傳引諺探微 簡翠貞 摘要 左氏之文雄博恣肆百代師法立意謀篇裁章佈局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功厥偉或引》、《》、《》、《》,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史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賢讜論不一而足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洋灑灑引用耆賢重言或前賢文辭乃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對於詞令的說服力與議 論的卓越性都有助益左傳中的諺語針對性不似歌謠明顯往往語南意北聲東擊西耐人尋味此之外諺語在左傳中亦作為預示伏筆微言側筆政治預言等不但是謀篇佈局沉吟鋪辭的一種修辭技巧也是一種耆賢重言」,一種印證公理的成辭」。 左氏身為國史解經與經世資鑑自是其歷史使命故本春秋之旨善名必書名不滅「《」、「《」、「君子曰」、「諺曰」、「古人有言曰闡明其史論寄託其歷史資鑒以期達到勸善懲惡教化後世的目的本文即本此旨趣發 嘗試領略左氏為春秋經作傳的苦心孤詣關鍵詞:《左傳》、左氏、引用、 諺語、 旨趣、 微辭 人文社會-2.indd 15 10/3/2008 9:42:15 AM

Transcript of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Page 1: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簡翠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兼任教授,E-mail: [email protected]

《左傳》引諺探微

簡翠貞*

摘要

左氏之文,雄博恣肆,百代師法。立意謀篇,裁章佈局,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居

功厥偉。或引《詩》、《書》、《易》、《禮》,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

史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賢讜論,不一而足,洋,不一而足,洋不一而足,洋

洋灑灑。引用耆賢重言或前賢文辭,乃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對於詞令的說服力與議

論的卓越性,都有助益。

《左傳》中的諺語,針對性不似歌謠明顯,往往語南意北,聲東擊西,耐人尋味。除

此之外,諺語在《左傳》中亦作為預示伏筆、微言側筆、政治預言等,不但是謀篇佈局、

沉吟鋪辭的一種修辭技巧,也是一種耆賢「重言」,一種印證公理的「成辭」。

左氏身為國史,解經與經世資鑑自是其歷史使命,故本《春秋》之旨,善名必書,惡

名不滅。藉「《詩》曰」、「《書》曰」、「君子曰」、「諺曰」、「古人有言曰」等,

闡明其史論,寄託其歷史資鑒,以期達到勸善懲惡、教化後世的目的。本文即本此旨趣發

微,嘗試領略左氏為《春秋》經作傳的苦心孤詣。

關鍵詞:《左傳》、左氏、引用、 諺語、 旨趣、 微辭

人文社會-2.indd 15 10/3/2008 9:42:15 AM

Page 2: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16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1 《左傳》作者,本文一律逕稱左氏,下仿此。關於《左傳》作者,可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前言>,頁29-34。2 揚雄云:「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遷》,曰『實錄』。」見汪榮

寶,《法言義疏》 (臺北:世界書局版《中國學術名著》,1967), 卷第十,<重黎>,頁614。 3 劉知幾云:「或腴辭潤簡牘,或美據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見《史通通釋》,(臺北:中

華書局據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據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4 劉勰云:「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廼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見(梁)劉勰著、王更生注

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事類第三十八>,頁169。 5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左氏》浮誇」之文學意義

>,頁67。6 見(清)杜文瀾,《古謠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頁1。

壹、 前言左氏之文,

1雄博恣肆,前賢多有評述。范寧《穀梁傳集解‧序》稱其「豔而富」, 揚雄《法言‧君子》美其「品藻」,

2《史通‧雜說》崇其「腴辭美句」,

3曾國藩<聖哲

畫像記>論其「文辭爛然」。凡此種種,皆盛讚其文章之美,百代師法,足以為典範。其

中尤以論說之文及行人詞令之縱橫煒燁,最為引人入勝;不但議論說理鏗鏘有力,見識超

卓,詞令專對亦閎麗典贍,使人心悅誠服。文章之美,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居功厥

偉,或引《詩》、《書》、《易》、《禮》,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史

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賢讜論,洋洋灑灑,異

采紛呈。《莊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耆賢之言,經緯本末,可以止辯,

所以樂於引用。《文心雕龍‧事類》云「明理引乎成辭」,「成辭」猶「成說」、「成

語」、「成論」、「定論」之意,指社會上口習耳聞、眾所熟知的文辭。莊子以為引用耆

賢重言,乃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劉勰認為引用前賢文辭,可以闡明事理,乃經典古

籍共同的規範。4而左氏於詞令或議論中,廣於使用此種可以止辯的「重言」以及可以明

理的「成辭」,對於詞令的說服力與議論的卓越性,都有事半功倍之效。5

貳、「謠」、「諺」在《左傳》中的作用

據杜文瀾《古謠諺‧凡例》之解:「謠訓徒歌,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長言之意。諺

訓傳言,言者直言之謂,直言即徑言,徑言即捷言也。」「謠」、「諺」往往並舉,因為

二者皆係韻語,體格不甚懸殊,「對文則異,散文則通,可以彼此互訓」。自古以來,謠

諺就是人們所樂於接受和運用的教化內容,誠如清人劉毓崧在《古謠諺.序》所說:「抑

知言志之道,無待遠求。風雅固其大宗,謠諺尤其顯證。欲探風雅之奧者,不妨先問謠諺

之塗。誠以言為心聲,而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志。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

而意無窮,可以達下情而宣上德,其關係寄託,與風雅表裏相符。」6歌謠與諺語都琅琅

人文社會-2.indd 16 10/3/2008 9:42:16 AM

Page 3: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17

人文社會學報

上口,容易記憶。歌謠大多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7觸事生情,事生情生,就事論

事,就人論人。如<襄公四年>的「魯國人誦」,諷刺慘敗的臧紇;<宣公二年>的「宋築

城者謳」,嘲笑戰敗歸來的華元;他如<昭公十二年>的「鄉人歌」,對南蒯將叛季氏,給

予尖銳的批判,這些歌謠都具有當下性、針對性的特點,毫不掩飾,直搗要害。因限於篇

幅,本文僅對諺語部分深入探索。8

「諺」在《說文解字》是「傳言」的意思,它是形聲字,「 言,彥聲」,段玉裁注

云:「諺、傳疊韻,傳言者,古語也。玄應引此下有『謂傳世常言也』。」「傳言者,古

語也。古字從十、口識前言,凡經傳所稱之『諺』,無非前代故訓。」9可見「諺」是前

代故訓,是傳世常言,具有輿論價值及美刺功能。諺語句子較歌謠為短,往往僅是片言隻

語,如<昭公七年>的「蕞爾國」,<昭公三十一年>的「臣一主二」, <昭公二十八年>的「唯食忘憂」等。《左傳》中所引用的諺語,句式靈活多樣,針對性不似歌謠強烈,除了

以諺語作為譬喻、說理之外,更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文意婉約、耐人尋味的作用,增添

敘事的波瀾。如<昭公二十八年傳>借魏舒引「唯食忘憂」這句諺語,帶出一段軼事小文,10諷刺魏舒的公器私用;諸如此類,若非細讀,不易察覺其言外之意。吳闓生曰:「凡文

字要旨,特於閒處發之,所以詭妙,尤《左氏》定法也。」11旨哉斯言!諺語在《左傳》

中不僅是行為的良方、處世的準則,亦可作為外交辭令、作為預示伏筆,作為微言側筆,

作為政治預言,配合逆攝、提振、張本、預敘、激射、伏應等寫作技巧,闡發仁、義、

禮、知、孝等傳統道德,論斷曲直,彰善癉惡,12垂示奕葉。因此,諺語在《左傳》中的

作用,不但是謀篇佈局、沉吟鋪辭的一種修辭技巧,也是一種耆賢「重言」,一種印證公

理的「成辭」。

諺語在《左傳》中作為「成辭」,作為「公理」,與「《詩》曰」、「《書》曰」、

「君子曰」等史論等量齊觀;如<僖公五年>載宮之奇諫假道,先引諺語「輔車相依,脣

亡齒寒」概括主旨,指出「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的利害關係,後又三引《周

書》明訓,一一呼應。<文公七年>載樂豫先引《詩》開導宋昭公,再引諺語「庇焉而縱

尋斧焉」忠諫;<昭公三年>載晏子引諺「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來婉拒齊景公為其更換

舊宅;又趁景公打聽市價之機,藉「踊貴屨賤」進諫,反對濫用刑罰,力糾暴政。左氏於

此篇中借「君子曰」稱讚晏子:「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再以

7 班固云:「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見《二十五史‧漢書》,(臺北:藝文

印書館)卷三十,<藝文志>,頁903。8 關於歌謠部份,拙著曾有<《左傳》歌謠的文學價值與教育意義>一文,發表於《國教世紀》,215期,2005

年4月。9 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三篇上,<言部>,頁95。10 同注(5),頁57。11 見吳闓生,《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卷四,頁116、117。12 劉知幾云:「史之為用,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見《史通通釋》,卷七,<曲筆

>,頁10。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17 10/3/2008 9:42:17 AM

Page 4: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18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補充闡發。13「詩」、「書」雅

言與民俗諺語同篇並舉,《左傳》中頗不乏例,可見其重視俗諺的程度。俗諺是群眾心理

的表徵,從這一面向加強印證,更可宣揚善善惡惡的經世之志,達到「表徵盛衰,殷鑑興

廢」的歷史使命。14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之言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

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

王道之大者也。」15左氏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在廣記備言之時,必然有其史法、史義,

筆則筆,削則削。一則謂「書法不隱。」(<宣公二年>)再則曰:「書而不法,後嗣何

觀?」(<莊公二十三年>)又假君子之口云:「《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

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成公十四年>16故本《春秋》

之旨,善名必書,惡名不滅,有意以歷史記錄資鑒後世,達到勸善懲惡的教化目的,17所

以,《文心雕龍‧史傳》篇稱其為「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本文即本此旨趣發微,

參考杜文瀾《古謠諺》所舉《左傳》諺語,試為歸納、整理、闡釋、舉證,釐分為十一

端,仔細尋繹其旨趣所在,探索其字裡行間的微辭,18庶幾領略左氏為《春秋》經作傳的

苦心孤詣。

參、引諺微旨分析

一、片言平兩國之爭

羽父引周諺:「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隱公十一年傳>:十一年春,縢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

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

13 引文見杜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卷四十二,<昭公三年>,

頁724。自此以降,凡《左傳》引文,僅注明卷次、頁次,逕稱<某公、某年>,不再贅。14 參周玉波,<《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

2003年12月。及曾海龍<略論《左傳》對俗諺、民謠的運用>,《貴州文史叢刊》,1991年,第2期。劉勰

云:「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

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同注(4),<史傳第十六>,頁278。15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74),卷一百三十,頁1337。 16 同注(13),卷二十七,頁465。<昭三十一年傳>亦假「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

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見卷五十三,頁930。17 參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第五章,<論左傳之解經與緣飾增續>,頁128。18 所謂微辭,即「隱約之言辭,與章明較著之言相反;避開正面,以側面表達意旨者也。」參張高評,《左

傳之文韜》,頁58。

人文社會-2.indd 18 10/3/2008 9:42:18 AM

Page 5: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19

人文社會學報

「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

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19

背景說明語出魯國大夫公子翬,聽者是薛侯。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國,爭位之長。

因為滕侯是姬姓,薛侯是任姓,隱公於是派羽父勸說薛侯。先引諺語「山有木,工則度

之,賓有禮,主則擇之」曉喻對方,再以禮數剖析分明:「周之宗盟,異姓為後」,然後

入於情理:「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經隱公斡旋之後,薛侯乃允以滕侯為長。

引諺旨趣此敘春秋聘問之禮,同、異姓班列的次序。羽父這三段言辭婉曲而嚴正,說得薛侯無

話可言。隱公降大國之尊而屈於小國之卑,現身說法,以片言而平兩國之爭,可謂得中和

之道。

二、警戒貪吝失國

(一)虞叔引周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桓公十年傳>: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又求其寶劍,叔曰:

「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20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虞叔,虞國國君之弟。虞,姬姓國,僖公五年為晉所滅。此段傳文追敘虞公

失國之因。起初,虞公覬覦其弟虞叔的璧玉,虞叔不予。虞叔後來悔悟,在心裡嘀咕:

「周諺有句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將來可能因此璧而買禍,我何必要這塊璧玉

呢?」 於是獻出璧玉。虞公後又看上他的寶劍,虞叔害怕虞公的貪得無厭會帶來禍難,

就先發制人,攻伐虞公,虞公只得出奔共池。

引諺旨趣

呂祖謙云:「虞公以貪失國,虞叔以吝逐君,貪與吝遇,此禍之所以成也。虞之君臣

上貪而下吝,貪者求之,吝者守之,亂安得而不作乎?」21貪與吝都是嗜欲,耽於嗜欲,

上下交爭利,終於釀成滅國的下場。虞公就是晉大夫荀息所說的:「玩好在耳目之前,而

19 同注(13),卷四,頁79。羽父,魯大夫公子翬。滕,國名,姬姓。20 同注(13),卷七,頁121。21 見呂祖謙,《東萊左氏博議》(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卷四,頁169。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19 10/3/2008 9:42:18 AM

Page 6: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0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22僖公二年,荀息以璧、

馬利誘虞公,虞公貪婪之性不改,被富貴所淫,借道於虞,結果是自取其禍。

(二)宮之奇引諺:「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僖公五年傳>: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

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

寒』者,其虞、虢之謂也。」23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者為虞國國君。<僖公二年>載虞公不聽宮之奇之諫,接

受晉國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借道予晉以伐虢,並自請為伐虢作先鋒,於是晉、虞之軍滅

虢邑下陽。24三年後,虞公再次借道予晉,晉滅虢之後,於還師時襲虞,虞遂亡。

《春秋.僖公二年》書曰:「虞師、晉師滅下陽。」《左傳》解釋道:「先書虞,賄

故也。」《春秋.僖公五年》書曰:「晉人執虞公。」《左傳》解釋道:「罪虞,且言易

也。」「先書虞」、「罪虞」都是《春秋》的微言大義;晉國固然是滅下陽的主謀者,但

虞君受賄、借道才是滅下陽的關鍵因素。晉獻公用荀息各個擊破之謀,兩次向虞借路以進

攻虢,準備一舉滅掉虢、虞兩小國。傳文詳敘虞國宮之奇的諫諍,可惜忠言逆耳,終不見

聽,「唇亡齒寒」的讖語,竟不幸而言中。

引諺旨趣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為喻,具體說明虢、虞兩國地緣政治方面患難相依

的密切關係,「虢亡,虞必從之」,不可分割;「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三年前已借道

一次,不可一再向晉國示好。其次要虞公破除「晉,吾宗也,豈害我哉」的迷思,國際間

只有利害關係,毫無情義可言;桓、莊之族與晉獻公為從祖昆弟,尚且被滅,虞之於晉,

不過同為太伯的裔孫而已,相隔已若干代,還攀什麼同宗關係?再次,駁正虞公依恃神靈

保佑的糊塗心態,三引《周書》明訓:一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再曰:「黍稷非

馨,明德惟馨。」三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正反申論,向虞君猛敲警鐘,告誡

虞公不可以鬼神之佑搪塞,修德才是自助天助之道。《左傳》對宮之奇諫假道之事不憚辭

費,對虢之亡國亦有預言,25乃因虞、虢被滅後,晉國東進路上一大障礙即被排除,大有

利於啟土,在此關鍵時刻,宮之奇的勸諫意義非比尋常;故先引諺語:「輔車相依,唇亡

齒寒」來類比時事,切中要害,而後三引《周書》,強調懷德、修德的重要。而追溯遠

22 詳范寧集解、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卷七,頁71。23 同注(13),卷十二,頁20724 詳<僖二年傳>。25 以上詳<僖二年傳>。桓叔、莊伯之族,晉獻公之從祖昆弟,獻公患其偪,晉殺之,事在莊二十五年。<莊

三十二年傳>借內史過、史嚚預言,<閔二年傳>借舟之僑預言。

人文社會-2.indd 20 10/3/2008 9:42:19 AM

Page 7: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1

人文社會學報

因,虞公的貪、虞叔的吝,實為罪魁禍首。

三、政治預言

士蒍引諺:「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

<閔公元年傳>: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禦戎,畢萬為右,

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士蒍

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

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茍無瑕,何恤

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26

背景說明此段傳文用士蒍之言,引諺者為晉國大夫士蒍,聽者是太子申生和晉國大臣。士蒍分

析太子申生難以嗣君位之因,為後來申生自殺埋下伏筆。

晉獻公自恃國勢強大而建立二軍,27並以此滅亡耿、霍、魏三國,然後分給太子曲沃

都城,又使其將下軍。大夫士蒍預言太子將被廢黜,身為儲君而位極人臣,功高必身危,

難以嗣君位,與其坐待災禍到來,不如預先逃之,效法吳太伯,無使罪至,尚且享有令

名。士蒍並且引用諺語:「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暗示太子放開胸懷,逃奔他國,逃

亡焉知非福?天若保佑太子,何處不可為家?

引諺旨趣獻公十一年(魯莊公二十八年),獻公聽信驪姬及二五讒言,

28使太子申生居曲沃,

唯奚齊、卓子留居絳都。至獻公十六、七年(閔公元年、二年)已有廢太子申生,改立奚齊

之意。至獻公二十一年(僖公四年)就發生驪姬譖害太子申生及二公子之事。29申生深受

傳統忠孝觀念束縛,既不敢為己申辯冤情,又不願承受殺父惡名而出逃,最後只有自縊犧

牲一途,兩個弟弟也逃亡邊邑。

呂祖謙云:「晉殺其世子申生,孰殺之?士蒍殺之也。殺申生者實驪姬之譖,士蒍何

與焉?士蒍開其隙,驪姬乘其隙也。」又云:「開獻公殘忍之心者士蒍也,教驪姬離間之

術者亦士蒍也。凡開則不能復閉,已教則不可復悔,授賊以刃而禁其殺人,世寧有是理

耶?」30洵哉斯言!當他逢獻公之惡,盡殺群公子之時,他的確以申生為念;獻公為申生

26 同注(13)卷十一,頁188。27 詳< 莊十六年傳>。 28二五指梁五和東關嬖五,晉人謂之「二五耦」。古代兩人並肩耕作稱耦,梁五和東關嬖五狼狽為奸,並做壞

事,所以稱「二五耦」。詳<莊二十八年傳>等。29 <莊二十八年傳>載晉侯使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30 申生之事詳<閔二年、僖四年、僖九年、十年傳>等。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1 10/3/2008 9:42:20 AM

Page 8: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2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在曲沃築城,以顯貴地位處置太子,士蒍斷定其難嗣國君之位,又設身處地為申生著想,

勸太子趕快逃離晉國,像吳太伯那樣,還有不朽的令名,只要他有一顆坦蕩的心,何入而

不自得!後來士蒍又有「一國三公」之言,31似乎高瞻遠矚,立場超然。<莊公二十七年>

載晉侯欲伐虢,士蒍諫曰:「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夫民,讓事、樂和、愛親、

哀喪,而後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戰,將饑。」儼然仁者剴切之辭,但聽其言而後觀其

行,實則表裡不一。大抵禮、樂、慈、愛,士蒍皆看做作用權術,適足以濟其不仁之事而

已,32他怎不反思今日驪姬之譖,就是承襲他前日譖富子之術,今日蒲、屈之城,就是承

襲他前日城聚之術?33

晉獻公當初聽士蒍之言盡殺群公子,34解除了心腹大患。但一場驪姬之難,申生自

縊,盡逐群公子。晉惠公夷吾亦不納群公子,文公之子多在他國,35襄公之子亦然,故晉

國無公族大夫。成公即位後,以趙氏宗族子弟復立為公族,而卿族又非趙氏一宗,三軍將

佐就有六卿。36《史記‧六國年表》云:「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

會盟,威重於諸侯。」37至春秋末年,三家終於分晉而晉亡,其淵源即在此。

38

四、宣揚親親之義樂豫引諺:「庇焉而縱尋斧焉。」

<文公七年傳>:宋成公卒。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

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

敢攜貳?若之何去之?」不聽。39

31 同注(21),卷八,頁263。士蒍之事詳<莊元年、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閔元年,閔二

年,僖四年、五年、六年傳>等。32 <僖五年傳>:晉侯使以殺太子申生之故來告。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訴

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

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

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

從?」33 參張高評,《左傳導讀》,第六章<左傳之學術價值>,第三節注(35),提到尚權術的縱橫家,頁183、

184。 34 <莊二十三年傳>云:「晉桓、莊之族偪,獻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則群公子可謀也。』」<莊二十五

年傳>云:「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35 公子雍在秦,公子樂在陳,公子黑臀在周。36 詳<宣二年傳>。37 見《史記會注考證》,卷十五,<六國年表>,頁267。38 參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頁622。39 同注(13),卷十九,頁316。

人文社會-2.indd 22 10/3/2008 9:42:20 AM

Page 9: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3

人文社會學報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宋戴公玄孫樂豫,此時擔任司馬之職。傳載宋成公卒,其子杵臼立為昭公。

昭公欲誅滅不從己的公族,樂豫先引《詩經.王風.葛藟》中詩句:「綿綿葛藟,在河之

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40來忠諫昭公:「公室是大本根,群公

子是庇護公室的枝葉,就像蔓生的葛藟能庇蔭它的軀幹和樹根,君子要像葛藟一樣,保護

他的家族,何況是國君呢?」樂豫又引俗諺再強調一次:「枝葉遮護了本根,卻要用斧

頭去砍枝葉。」勸諫昭公萬萬不可如此:「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

之?」惜昭公堅持排除異己,結果招致穆、襄之族為亂,又不禮待祖母襄公夫人王姬,招

致戴公之族為亂。幸有六卿出面與公室議和,昭公始得即位。41文公十六年,宋遇到大饑

荒,國人擁護公子鮑,昭公被殺。

引諺旨趣:

<成公二年>載宋文公(公子鮑)卒,死後厚葬並用殉,左氏藉「君子曰」批評華元、

樂舉之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爭。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

侈,是棄君於惡也,何臣之為?」前文中無一語斥責文公之叛逆、華元之助紂為虐,至此

始痛斥之,吳闓生云:「《左氏》全書用意大率如是也。」本傳藉「庇焉而縱尋斧焉」這

句諺語,責備昭公無道而被弒,然其去群公子的舉動,僅是導火線而已,宋文公及宋襄夫

人的傾陷、右師華元的縱其惑亂才是主因,42此正左氏命意所在;藉諺語宣揚親親之義,

並以隱微之筆,引出一段宮廷內鬥,而歸本於禮義等史家相示之道。43

五、痛惜賢臣無後 子文引諺:「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傳>: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

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蓄

乎?」44

背景說明

40《詩.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

詩》,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葛藟>,頁29。41 詳<文七年、八年傳>。公子鮑,宋昭公庶出之弟,魯文公十六年即位為宋文公。42 參吳闓生,《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

年、十八年>、<宣三年、九年、十年>、<成二年、四年傳>等。43 同注(42),頁89。及張高評,《左傳之文韜》,<左傳史論之風格與作用>,頁135--148。44 同注(13)卷二十一,頁370。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3 10/3/2008 9:42:21 AM

Page 10: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4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引諺者為楚國的令尹子文,聽者是其弟司馬子良。早在文公九年時,魯大夫叔仲惠伯

即已斷言子越椒必滅若敖氏之宗。45因為他到魯國聘問時,執幣而傲;古時出使聘問,必

將玉圭等禮物告祭祖廟,執幣時態度傲慢就是對祖宗不敬。傳文用「初」字領起,補敘子

越出生時情況。子越「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其伯父子文認為此子是條惡狼:「狼子野

心」,將來對權力名位的狂妄貪欲和狠毒用心,就如豺狼的凶殘本性一般,怎能撫養他長

大?但子良不忍殺之,子文為此憂心忡忡,及將死,聚其族,流著淚,囑咐他們趕緊逃到

別處避難,並且發出驚悚之語:「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46意即子越養大之後,必禍及

氏族,滅絕子孫。

引諺旨趣自從子文為令尹後,

47若敖氏世為楚國令尹,居顯要之職,此後稱強於楚達六十餘

年,至子越而若敖氏亡。48《左傳》引諺的深意,乃在痛惜賢良如子文者,竟因其從子子

越椒貪權奪位而遭滅族。左氏於傳末記楚莊王思念子文治國的功勳,曰:「子文無後,何

以勸善?」使子文之孫克黃恢復原來箴尹的官職,並改名為「生」。

本來,子文之孫箴尹克黃出使齊國,還及宋,聽到亂事,其隨從不敢入,但箴尹堅持

回國復命,並說:「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回國後立刻到司寇官

府那裡請求囚禁自己,無愧正直的家風。49

<莊公三十年>載楚國有難時,令尹子文毀家紓難。<僖公二十三年>載楚大夫成得臣

討伐陳國有功,令尹子文就讓他做令尹。50楚大夫叔伯不認可,子文回應道:「吾以靖國

也!」他完全是為了安定國家著想;他考慮到假若其人有大功而無貴仕,則能安國者不

多。由此二則記載,可證子文的公忠體國。子文在春秋時令名昭著,《論語‧公冶長》載

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

新令尹,何如?」孔子雖然僅稱許其修為為「忠」,但其大公無私的器識,一切以國家利

益為重的襟懷,已足令人敬佩。本傳左氏藉子文所引「狼子野心」的諺語,運用逆筆之

妙,補敘子越及子文之生,51將若敖氏由強而亡的始末交代清楚,使後人更明白令尹子文

的風範。

六、晉楚爭先

45 子越椒,即鬬椒,字子越,連字與名言之,故曰子越椒,令尹子文從子。 46 若敖為楚武王之祖,時當西周之末,其後人以若敖為氏。子文、子良等都是若敖氏子孫,為楚國顯貴之

族。47 詳<莊三十年傳>。48 自莊公三十年至宣公四年。49 詳<宣四年傳>。50 成得臣,成氏,名得臣,字子玉。51 <宣四年傳>補敘子文的身世。子文是私生子,取名鬬穀於菟,鬬為其氏,穀於菟為楚人方言,即乳虎、小

虎之意,鬬穀於菟後來就成為令尹子文。

人文社會-2.indd 24 10/3/2008 9:42:22 AM

Page 11: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5

人文社會學報

伯宗引諺:「高下在心。」

<宣公十五年傳>:公孫歸父會楚子于宋,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晉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

爭。雖晉之彊,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

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52

背景說明晉雖新敗於邲,仍求盟於所屬諸國,力圖重振霸業。楚圍攻宋半年後,宋人求救於

晉,晉侯欲救,晉大夫伯宗以楚勢力如日中天,便舉「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為喻,勸國

君含垢,忍不能救宋之恥,等待楚衰而後從事,才是明智之舉。伯宗更以自然界的三種現

象來比喻國君忍受一時之恥,並無損於大德,如同川澤容納眾水,同時也帶來汙垢;山藪

蘊育寶藏,蛇蠍之類的毒蟲也含藏其中;珍貴的美玉尚不免有瑕疵;所以,處理事情要因

時因地制宜,隨機權變,高高低低,或屈或伸,都在自己心中裁度。話雖如此,晉侯私底

下仍派使臣解揚以口惠壯宋膽,要宋堅守勿降,楚終不得下宋。

解揚稟命而行,途中為敵所俘,仍應變自如,不負使命。任務完了之時,楚莊欲殺,

解揚以「義」、「信」、「利」三事表明己志,視死如歸,忠貞到底。幾經波折,宋已糧

盡柴絕,仍未見晉救兵,只得與楚媾和,並在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53

引諺旨趣伯宗所引諺語「高下在心」,只有四個字,卻關涉到幾年來晉、楚、鄭之間複雜的關

係。54四年前(宣公十一年),楚莊王為討陳夏氏之亂,故而伐陳,入陳之後隨即縣陳。

楚大夫申叔時諷勸楚莊王不可如此,並引一句人們常說的:「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

牛。」來忠諫楚王;牽牛從人田中走過,以為捷徑,田主藉故奪去他的牛,這種處罰未免

小題大作;討陳、入陳,堂堂正正之舉,若進而縣陳,則難免貪婪之嫌,莊王從善如流,

便決定復立陳國。

《左傳》同年亦記載晉景公屈尊前往狄地,謀求與狄人各部和好結交,使眾狄歸服之

事,可見晉、楚各有盤算,果然次年就爆發了晉、楚邲之戰。55

宣公十二年春天,楚莊王破鄭,鄭襄公肉袒牽羊,卑辭求降。莊王不聽諸將滅鄭之

謀,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楚軍於是退兵三十里,與鄭國結

盟,留鄭以為緩衝。

52 同注(13),卷二十四,頁407。53 詳<宣十五年傳>。54 晉、楚、鄭三國的關係,如宣公九年鄭伯敗楚;宣公十一年楚子伐鄭,鄭既受盟於辰陵,又徼事于晉;宣

公十二年楚圍鄭,楚敗晉於邲;宣公十三年赤狄伐晉,晉殺先縠;宣公十四年晉示鄭以整;宣公十五年楚

滅蕭等。 55 以上詳<宣十一年傳>。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5 10/3/2008 9:42:22 AM

Page 12: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6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然而晉副將先縠卻堅信武與力,擅自率軍渡河。這種有帥不從的態度,恰與士會所陳

述的楚軍軍紀嚴明成了對比。知莊子(荀首)預言晉軍將大敗,引《周易》「師卦」初六

爻辭「師出以律,否臧,凶」,警示先縠:「凡出師必用法制號令,嚴守紀律,否則,法

制號令其用窮盡,若遇敵,必失敗。」56先縠不聽。晉駐軍於敖、鄗之間,鄭派皇戌前去

說明降楚實非本願,因為楚軍一「驕」、二「老」、三「不設備」,斷言「楚師必敗」,

先縠於是贊成立刻出戰。上軍佐欒書反對,他認為楚軍一直勵精圖治,戒慎恐懼,又引先

大夫的話:「師直為壯,曲為老」以為前提,肯定「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所以「我

曲楚直」,楚軍不可謂老。他又強調楚國戰陣嚴整,戰術精良,不可襲擊。而趙括、趙

同贊同先縠,只求應戰克敵,趙朔則肯定欒書,並且說:「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

國!」最後,莊王擊敗當時的中原盟主晉國大軍,稱霸諸侯。證明士會、欒書、趙朔的判

斷果然正確。

伯宗之語妙在「違天不可」;以天命自解,勸諫國君以社稷長遠利益為重,小不忍則

亂大謀。左氏安排此番言語,或有藉機帶出解揚的用意;以見晉景公用解揚,早有後圖。

表面上不敢得罪楚國,卻在檯面下暗中與楚較勁;派解揚到宋,謊稱晉已發兵,要宋固守

到底。實則晉、楚兩強為爭奪對鄭、宋的控制權,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左氏藉伯宗一連

串的譬喻,暴露強國爭霸的本質,所謂「高下在心」,以及底下一連串的譬喻:「川澤納

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都是聲東擊西之語,值得再三推敲。

七、稱賞為政博敏 (一)羊舌職引諺:「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

<宣公十六年傳>:晉侯請于王,戊申,以黼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於是晉國

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

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

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57

背景說明語出晉中軍佐羊舌職,

58羊舌職稱賞士會是善人,因為有善人在上,所以人民皆恐懼

戒慎,不敢妄為,不存僥倖之心。士會是晉獻公大司空士蒍之孫,59晉襄公時已為大夫,

56 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宣公十二年>,頁726、727。57 同注(13),卷二十四,頁410。58 羊舌職,叔向之父,為中軍尉祁奚之佐。詳<宣十五年及成十八年傳>並注。59 士蒍為大司空,詳<莊二十六年傳>。士會食采於隨、范,故<文十三年>曰隨會,<昭二十年>曰范會,季其

字,武子其諡。

人文社會-2.indd 26 10/3/2008 9:42:23 AM

Page 13: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7

人文社會學報

今年擔任中軍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宣公十六年,晉景公派士會去調和周卿士間的矛

盾,受到周定王的宴禮招待,周定王並詳細說明王室之禮,士會虛心受教。士會回去後,

就「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60嚴明刑賞,因而群盜奔秦,人民安分守己,不存茍且

之心,晉國大治。

引諺旨趣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時,晉師渡河救鄭,趕到黃河邊時,聽說鄭已與楚講和,

元帥荀林父欲班師回朝,上軍主將士會亦不想與楚決戰,理由是:「會聞用師,觀釁而

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他一一舉例說明楚在德、

刑、政、事、典、禮各方面都合乎常道,所以不可為敵,知難而退才合乎用兵之道。

士會所指的「刑」、「政」、「事」、「典」,的確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

另外兩項「德」與「禮」則偏於道德方面。「德」指的是楚莊王哀憐鄭襄公卑下求和而不

取鄭地的義舉,「禮」是指:「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

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61士會認為楚在蓄德方面已臻「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標準,如此有

德之國,「若之何敵之?」結果不出士會所料,晉敗楚勝。主要原因是晉徼怨於楚,晉曲

楚直,「不德」的因素,使晉潰不成軍、不戰自敗。而士會所統率的上軍因戰前有備,

戰時士會又親自殿後指揮退兵,所以不敗,由此可見士會的足智多謀,見識卓越。62他以

「典從」、「禮順」的治國高標準來執掌國政,以「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

有等威」的嚴格規範來教訓老百姓,老百姓受此薰陶,潛移默化,自然謹守禮法,循規蹈

矩。

左氏藉羊舌職引諺「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讚美士會為政的博敏;深惜當時之人

不能皆如士會的賢明。士會是春秋時的名臣、賢者,《左傳》中數數表彰。63羊舌職此段

話中,一引禹之箴言,再引《詩‧小雅‧小旻》詩句,三引諺語,來稱賞士會的善政。

「成辭」共引用三次,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64可證左氏崇敬之心。

(二)子產引諺:「蕞爾國。」

<昭公七年傳>: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

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

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

60 詳<宣十六年傳>。61 同注(13),卷二十三,頁390、391。62 詳<宣十二年傳>。63 有關士會之事,可參<文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宣三年、十七年傳>等。 64 參胡萍,<左傳謠諺的語言特點>,(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7 10/3/2008 9:42:23 AM

Page 14: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8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明月,子產立公孫洩,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

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太叔曰:「公孫洩何為?」子產曰:「說也。為身

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及子產

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

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

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

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

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65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鄭子產,聽者為子大叔。

66鄭自莊公後,國勢不振,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始

終為晉、楚爭霸所苦。鄭簡公時,貴族集團內部的矛盾衝突擴大,良氏伯有使駟氏公孫黑

出使楚國,而公孫黑卻以楚、鄭方惡為藉口而推辭。<襄公三十年>寫伯有不理政事,嗜酒

荒淫,卻一再逼迫公孫黑,仇恨終於爆發,最後公孫黑竟率領駟氏之甲兵攻殺伯有,伯有

被殺,曝屍街市。子產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介入良、駟之爭,又慎之以禮:「子產襚之,

枕之股而哭之,歛而殯諸伯有之臣在市側者,既而葬諸鬥城。」伯有的反對者不罷休,欲

攻擊子產,子皮大怒說:「禮,國之幹也,殺有禮,禍莫大焉。」子皮遂授子產以政。67

<昭公七年傳>寫伯有為厲,死後放話要殺駟帶及公孫段,68百姓大恐,子產遂立子孔

之子公孫洩及伯有之子良止以安撫民心,百姓情緒才稍平息。當時流行的觀念認為「鬼有

所歸,乃不為厲」,但伯有等生前多行不義而被殺,依禮法並無資格被崇祀。故子太叔問

時,子產清楚明白地回應:「只是為了取悅老百姓!身為主政者,為安撫國人驚恐之情,

不得已違禮立祀;但若僅立伯有之祀,恐惹非議,定要圖個解說,故將另一被殺公子子孔

後嗣也一併立祀,如此百姓心裡才會信任執政者,政令也能順利施行。」69子產適晉時,

趙景子問伯有為厲之事,子產引「蕞爾國」這句諺語,徵引史事,侃侃而談。子產告訴趙

景子:「一個普通庶民,若不得善終,其魂魄猶能依附於人,以為惡鬼;何況良霄是我先

君穆公的後代,從政已三世,鄭雖弱小,就像俗諺所說的『小小的蕞爾國』,但伯有三代

執掌政權,養身之物弘多,汲取的精粹也不少,家族又大,憑藉的勢力雄厚,如今不幸橫

死,他的魂魄會作祟,不是當然之理嗎?」

引諺旨趣

65 同注(13),卷四十四,頁763、764。趙景子,晉中軍佐趙成。伯有,良霄也,鄭七穆之一。66 鄭大夫游吉。67 詳<襄二十九年,三十年,昭二年、三年傳>。子皮,鄭上卿罕虎。 68 駟帶(子上,子西之子,子晳之宗主)與伯有為兄弟輩,助子皙(公孫黑,子西之庶弟)殺伯有。伯有生

前與駟氏相爭,而公孫段為駟氏黨,亦攻伯有。詳<襄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傳>等。69 子孔被殺之事,詳<襄十九年傳>。公孫洩為子孔之子,良止為伯有之子。

人文社會-2.indd 28 10/3/2008 9:42:24 AM

Page 15: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29

人文社會學報

林琴南云:「須看得子產處處仍側重民心,所云不媚不信,特遊戲之談。」70子產完

全是為了息事寧人,順應社會形勢。楊伯峻亦云:「子產不信天道,不禳火災,見<昭公

十八年傳>,而信鬼神,詳夢,甚為矛盾。疑鬼神詳夢之言皆非子產之事,作《左傳》者

好鬼神,好預言,妄加之耳。或者子產就當時人心而遷就為之。」71子產行政的明智之處

就在立公孫洩,洩,子孔之子,子孔不為厲,其子乃與伯有後代良止同時為大夫,使得祭

祀其父,安撫伯有之靈,鄭人就不再疑神疑鬼。72但在趙景子這位外人面前,不便明說,

表面上謙稱「蕞爾國」,實際上是在誇大伯有的地位及影響力,先聲奪人一番,申壯國

威,維護國家利益。

(三)子產引諺:「無過亂門。」

<昭公十九年傳>:是歲也,鄭駟偃卒。子游娶於晉大夫,生絲弱,其父兄立子

瑕。子產憎其為人也,且以為不順,弗許亦弗止,駟氏聳。他日絲以告其舅。冬,

晉人使以幣如鄭問駟乞之立,故駟氏懼,駟乞欲逃,子產弗遣,請龜以卜,亦弗

予。大夫謀對,子產不待而對客曰:「鄭國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 。今又喪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懼隊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寡君與其

二三老曰:『抑天實剝亂是,吾何知焉?』諺曰:『無過亂門』,民有亂兵,猶憚

過之,而況敢知天之所亂?今大夫將問其故,抑寡君實不敢知,其誰實知之?」73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鄭子產,聽者是晉國大夫。<昭公十九年>載鄭國駟偃去世。駟偃娶於晉大

夫,生絲,幼小。他的父兄輩立駟偃之弟駟乞為繼承人,未被立位的弱子絲便告訴其舅

父,於是晉國大夫派人赴鄭責問立駟乞的緣故。子產雖不欣賞駟乞的為人,而且認為不合

繼承常法,但為保持中立,不答應也不制止。駟乞想逃走,子產不讓他走,請求給龜甲占

卜,亦不給。當大夫們手足無措、共商如何對答晉問時,子產不等他們商量好就對客人

說:「應立子而立弟,的確不是春秋時繼承的常法,如今老天欲亂此常法,吾等何能與

聞?民間有亂兵之災,人們尚且避之唯恐不及,何況是與聞天降的禍亂?現在貴國大夫將

要詢問它的緣故,寡君確實不知,無可奉告。鄭國的內政若被他國所干涉,鄭國就變成他

國的邊境小縣了,這樣,鄭國如何成為一個國家?」一番義正辭嚴的表態,晉國便不敢再

過問此事。

70 林琴南,《左傳擷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伯有為厲>,頁179。71 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七年>,頁1293。 72 同注(70)。73 同注(13,)卷四十八,頁845、846。子游,駟偃也。子瑕,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瑕,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瑕並並

公孫夏之子。」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9 10/3/2008 9:42:25 AM

Page 16: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0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引諺旨趣

「無過亂門」是子產捍衛鄭國的外交辭令。「無過亂門」是當時流行的諺語,<昭公

二十二年傳>:「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周語‧下>亦云:「人有言曰:『無

過亂人之門。』」《呂氏春秋》則把此句諺語當作詩,<原亂>篇云:「故詩曰:『毋過亂

門。』所以遠之也。」74晉國霸業雖然日漸衰退,但此時仍以霸主自居;子產提醒晉國不

要踐踏昭公十三年所訂的平丘之盟,75又引用諺語「無過亂門」把利害關係分析得極為透

徹。為了捍衛國家尊嚴,抵抗霸主的無理干預,子產不惜形容自己的國家有天降的禍亂,

為安全起見,勸晉國還是不要蹚這趟渾水。晉大夫帶來的財禮,子產拒收,表示拒絕責問

之意,晉國來使,子產則以禮待之,維持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八、預示晉霸之衰

(一)劉定公引諺:「老將知而耄及之。」

<昭公元年傳>: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謂『老將知而耄及之者』,其趙孟之

謂乎?為晉正卿,以主諸侯,而儕於隸人,朝不謀夕,棄神、人矣。神怒、民叛,

何以能久?趙孟不復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從,又何

以年?」76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周朝大臣劉定公,聽者為周景王。周景王派劉定公到穎來慰勞趙孟。

77劉定

公盛讚大禹的功勞,期許趙孟能效法大禹,福國利民。不料趙孟暮氣沈沈,竟回答道:

「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劉定公以為一個人年事

漸大,閱歷豐富,應該更加睿智才對,但趙孟年歲增長卻糊塗度日。身為霸主之國的主政

者,負有統領諸侯的重任,卻自視如奴隸、役吏,朝不謀夕,不知民為神主,若不能念及

長遠恤民、庇民之事,神靈、百姓皆將拋棄之,其將活不過此冬,殆無疑義。

引諺旨趣晉悼公卒於魯襄公十五年,

78其後,晉之霸業漸衰。<襄公二十九年>載宋、鄭兩國鬧

饑荒,晉平公卻命荀盈動員十餘國大夫為其舅家杞國築城。絳縣七十四歲老人,無子,猶

得為晉悼夫人(杞國女)娘家築城服勞役。儘管魯國對晉「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

74 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十九年>,頁1404。75 詳<昭公十三年經、傳>。76 同注(13),卷四十一,頁702。77 即劉夏,定公為其諡號。趙孟,趙文子,即趙武,趙盾之孫。78 見<襄公十五年經及傳>。

人文社會-2.indd 30 10/3/2008 9:42:26 AM

Page 17: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1

人文社會學報

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平公仍使晉大夫司馬叔侯為杞國討還田地。司馬叔

侯批評晉平公:「瘠魯以肥杞」,晉不恤同姓諸侯國,預示其霸業已近尾聲。79

<襄公三十一年傳>載趙武在澶淵之會,言無遠慮,一味苟且偷安。叔孫穆子預言:

「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

矣。」80

昭公元年夏四月,趙孟、穆叔、曹大夫入于鄭,鄭伯同時設宴款待他們。身為晉國執

政者的趙孟,在享禮上體諒鄭、魯、曹諸小國,當穆叔向他表達感戴之意時,他謙稱:

「武不堪也。」充分表現出藹然仁者的風範。穆叔、子皮及曹大夫都說:「小國賴子,知

免於戾矣。」享禮氣氛十分和諧,但趙孟走出會場時,竟然感傷道:「吾不復此矣!」 同年再載秦后子預言:「趙孟將死矣。主民,翫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81后子不滿

趙孟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身為主政者,竟如此磋跎歲月,預示其將不久於人世,趙孟果

於此年十二月去世。82

趙孟主相晉國,自襄公二十五年至昭公元年,83已有八年之久,左氏於此再藉鄭子產

和秦醫和的先後分析病症,揭露晉平公的荒淫無度,而趙孟「榮其寵祿,任其寵節。有菑

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不能禁止國君的淫以生疾,不能圖恤社稷的後果,將導致

「良臣將死,天命不祐」的悲慘下場。84晉侯的荒淫、貪婪,良臣本身亦受到波及。左氏

透過叔孫穆子、后子、劉定公、秦醫和之口,四度預言趙孟將不久於世,因為趙孟的死,

透露出晉國漸趨衰敗,良臣無力回天的警訊。劉定公所引諺語「老將知而耄及之」雖針對

趙孟而言,實則藉趙孟的死,預示晉霸之衰。

吳闓生評曰:「晉霸中原而趙孟方執其柄,乃偷安愒日,優遊文雅,欲以徼倖,弭兵

一時,兵禍未弭而列國之受其害者已鉅矣。」85左氏對趙孟的懦弱孱庸,深不以為然,而

文中絕不輕露,特於其卒之前,假劉定公之論淋痛快評論一番,文章氣勢倍增。86

(二)子服惠伯引諺:「臣一主二。」

<昭公十三年傳>: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於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

79 晉悼公夫人為杞桓公之女,生晉平公。<昭元年傳>載杞遷於淳于,故晉為之築城。以上詳<襄二十九年、襄、襄

三十年、昭元年傳>。昭元年傳>。 80 澶淵之會詳<襄三十年傳>。叔孫穆子即穆叔,魯卿叔孫豹。81 后子,秦桓公之子,景公同母胞弟,名鍼。82 詳<昭元年傳>。。83 詳<襄二十五年傳>。84 以上詳<昭元年傳>。85 詳<襄二十五年傳>。趙文子為政,倡弭兵之議。吳闓生評曰:「列國交爭之世,兵未有可以弭者。趙孟孱

庸,舉中國之力不能抗楚,而希冀弭兵於一時,諸侯疲於兩大,乃益困敝矣。」見《左傳微》,卷七,頁

224。86 參吳闓生,《左傳微》,卷七,頁235。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1 10/3/2008 9:42:26 AM

Page 18: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2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之,使事齊、楚,其何

瘳於晉?親親、與大,賞共、罰否,所以為盟主也。子其圖之!諺曰:『臣一主

二』,吾豈無大國?」穆子告韓宣子,且曰:「楚滅陳、蔡,不能救,而為夷執

親,將焉用之?」乃歸季孫。87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魯臣子服湫,聽者為晉國的中行穆子。<昭公八年>載:「石言于晉魏榆」,

左氏藉師曠之口指出:「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批判晉統治者不

顧百姓死活,興建虒祁之宮,以致民怨天怒,頑石也抱不平,晉卻仍以霸主自居。

虒祁之宮落成,晉侯的驕奢使諸侯叛離。晉國為重振霸主雄風,在平丘會合諸侯結

盟。88邾、莒兩小國為報復魯之侵辱,向晉國告狀。晉國為維護霸主形象,不得不拒絕魯

昭公與會,並逮捕魯執政季孫意如,但不久就準備釋放季孫回國。魯不領情,反而要求晉

國公開宣佈赦免令,才肯作罷。89

引諺旨趣

「臣一主二」是臣與君周旋、小國與大國交鋒時有利的籌碼;一臣有二主,道不合,

去而事奉他國。子服惠伯要晉國用心思考盟主必備的條件:「親親、與大、賞共、罰

否」,晉國到底做了多少?晉「為夷執親」,的確落人口實,再則,子服惠伯已看透晉的

霸主地位江河日下,無法再作威作福,所以膽敢拆穿晉國恃強凌弱的行徑。

十六年後(昭公二十九年),晉主政者趙鞅鑄刑鼎,反映晉國禮治的衰敗,法治的興

起。左氏藉孔子和史墨之口,預言晉國及其權臣范氏、中行氏、趙氏等即將滅亡的命運。90<昭公三十年>載晉頃公去世,鄭僅派一人弔唁,晉質問,鄭使反駁,晉竟無言可答。

91

城杞、淫惑及崇侈,這三主因使晉國漸失諸侯之心。92曾叱吒一時的大國,已無力再

稱霸,左氏不辭覶縷,藉此探討國家興亡之道,寄託其歷史觀。

九、側寫楚靈王之敗

子瑕引諺:「室於怒、市於色。」

87 同注(13),卷四十六,頁814。子服惠伯,魯臣,亦稱子服子、子服湫。中行穆子,晉大夫荀吳。88 詳<昭十三年傳>。晉決定以清算佔取郠地事件為藉口,召集諸侯征伐,於平丘會合諸侯。取 之役,在魯取 之役,在魯

昭公十年。89 詳<昭十三年傳>。90 詳<昭二十九年傳>。91 有關「晉霸之衰」篇章,可再參<襄三十年、昭二年、九年、十二年、十六年傳>等。92 參吳闓生,《左傳微》,卷八,頁286。<襄公二十六年>載:「衛人歸衛姬於晉,乃釋衛侯。君子是以知平

公之失政也。」

人文社會-2.indd 32 10/3/2008 9:42:27 AM

Page 19: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3

人文社會學報

<昭公十九年傳>: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

色』者,楚之謂矣。舍前之忿可也。」乃歸蹶由。93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楚令尹子瑕,聽者為楚平王。昭公五年,吳王夷昧之弟蹶由來楚營勞軍,被

楚靈王收押。令尹子瑕以為蹶由根本無罪,當年靈王怒吳子而執其弟,就好像人忿於室家

而作色於市人一般,現在應放他回去。於是平王就放蹶由回吳國。

昭公五年,楚靈王以諸侯及東夷伐吳,並扣留來楚營犒賞軍隊的吳王之弟蹶由,準備

以其釁鼓。蹶由臨危不懼,從容說道:「君若驩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

無日矣。今君奮焉雷電馮怒,虐執使臣,將以釁鼓,則吳知所備矣。」楚王本想攻打吳國

以報復棘地、櫟地、麻地之役的失敗,但由於吳國早有設備,楚只得無功而還,執蹶由以

歸。

引諺旨趣蹶由被楚王所執,在昭公五年,至此已歷十四年之久。當年由於楚王伐吳無功而返,

為找台階下,便帶著蹶由回國,怒氣總算找到發洩的出口。令尹子瑕所引的這句諺語,側

面寫出楚靈王的驕橫跋扈,好戰成性,對楚靈王的性格刻劃及致敗因素,具有概括性及代

表性。

昭公十三年,乾谿之亂,楚靈王自縊。《左傳》對楚靈王之亡,運用倒攝、逆提的技

巧,重筆濃墨,以厚集其勢;自襄公二十六年後,透過大大小小事件,多方引喻;如伯州

犁的上下其手,已側寫出王子圍的氣燄。94<襄二十九年>載楚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

鄭行人子羽預言:「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意謂王子圍強霸,

如松柏一般,而郟敖幼弱,不過是其下的小草而已,95暗喻令尹必代楚王而昌盛。昭公元

年,王子圍果殺郟敖,自立為楚靈王。

<昭公四年>載楚靈王一上臺就有稱霸的野心,要求晉國允許其招徠諸侯,還問鄭國執

政者子產說:「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子產對曰:「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

濟。」但楚靈王巧取豪奪,多行不義,所作所為全是別人所不快意者。於是眾多受害者,

在昭公十三年,以恢復蔡國相號召,在蔡地舉事,發動蔡人、陳人、聯合陳、蔡、不羹、

葉的軍隊,攻進楚都,瓦解楚王在乾谿的軍隊,楚王意識到自己罪大惡極,造成眾叛親離

的下場,已無處容身,只得自殺,果不得善終。

《左傳》或正面描寫,或側面解剖,逐步呈現楚靈王的不可一世、汰而愎諫。96鄭子

93 同注(13),卷四十八,頁846。94 詳<襄二十六年傳>。王子圍為楚共王之子,楚康王之弟,昭公元年弒楚康王之子郟敖,王子圍即位,是為

楚靈王。95 子羽為鄭外交官公孫揮。96 如<襄三十年>載公子圍殺大司馬蒍掩,而娶其室,楚大夫申無宇預言令尹子圍必不免於難。<襄三十一年>

載衛國大夫北宮文子言王子圍必有異志,因其威儀已是國君之容。<昭元年>載諸侯會盟於虢,公子圍與晉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3 10/3/2008 9:42:27 AM

Page 20: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4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產所說的:「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可謂刺中骨髓之語,也是論定楚靈王

之處;不義而彊,其斃必速,信然!97

十、呈現政治真相

(一)公子光引上國之言曰:「不索,何獲?」

<昭公二十七年傳>:吳公子光告鱄設諸曰:「上國有言曰:『不索,何獲?』

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鱄設諸曰:「王可弒

也。母老子弱,是無若我何?」光曰:「我,爾身也。」98

背景說明引上國之言者為吳國公子光,聽者為鱄設諸。公子光是吳國前王夷昧之子,夷昧卒,

其庶兄僚代立,未傳位給他,故光曰:「我,王嗣也。」吳王僚趁楚平王去世進攻楚國,

但楚師強,使吳師前後被阻進退兩難。公子光認為王僚師徒在外,國不堪命,弒王之機已

到,就對刺客鱄設諸說:「自己若不去追求索取,怎能得到王位?」鱄設諸答應行刺吳

王,以老母弱子託公子光,公子光允諾:「我身就是爾身。」經過公子光的精心佈局,鱄

設諸刺死吳王僚,公子光(闔閭)即位為吳王,以鱄設諸之子為卿。99

引諺旨趣成公二年之後,吳始通上國,與中原諸國有所交流,「不索,何獲?」即上國流傳的

諺語。100公子光在內心自忖:「此時也,弗可失也。」又明示鱄設諸:「不索,何獲?」

他認為是自己是王位繼承人,若不主動出擊,怎能把王位從吳王手中搶回來?透過公子光

引用的上國之言和獨白,一場宮廷政變,便活生生地再現眼前。

定公二年,吳國假託伐桐,誘騙楚國出兵,但暗中又有埋伏,結果楚軍大敗,公子繁

還被俘。可證闔閭的野心及善於使用詐術,前後參看,有助於對歷史人物的了解。101

(二)戲陽速引諺:「民保於信。」

爭奪領先權,但無法凌駕晉國之上。盟會上,公子圍公然僭用國君的禮儀服飾,全不顧與會各國大夫們的

非議。出使鄭國時,想藉娶親之便帶兵入鄭都,一舉滅鄭。子產派子羽婉拒其入城,公子圍便派太宰伯州

犁要挾鄭國,但子羽戳穿楚的包藏禍心,因此其陰謀未能得逞。可再參<昭三年、四年、八年、九年、十

年、十三年傳>等。97 <昭元年>載叔向語:「彊以克弱而安之,彊不義也。不義而彊,其斃必速。」以上參吳闓生,《左傳

微》,卷八,頁258-276。98 同注(13),卷五十二,頁907、908。99 鱄設諸,《史記‧刺客列傳》作專諸。100 吳通上國之事,詳<成二年、七年、八年、十五年、襄三年、五年、十二年、十三年傳>等。101 詳<定二年傳>,公子繁,楚國公子,守衛巢地的大夫。,公子繁,楚國公子,守衛巢地的大夫。。

人文社會-2.indd 34 10/3/2008 9:42:28 AM

Page 21: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5

人文社會學報

<定公十四年傳>: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會于洮,大子蒯聵獻盂于齊,過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 。」大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

而朝少君,少君見我,我顧,乃殺之!」速曰:「諾。」乃朝夫人。夫人見大子。

大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聵將殺余。」公執其手以登

臺。大子奔宋。盡逐其黨。大子告人曰:「戲陽速禍余!」戲陽速告人曰:「大子

則禍余。大子無道,使余殺其母。余不許,將戕於余;若殺夫人,將以余說。余是

故許而弗為,以紓余死。諺曰:『民保於信』,吾以信義也。」102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衛國太子蒯聵的家臣戲陽速,聽者為與聞此次亂事的人。蒯聵是衛靈公嫡長

子,衛靈公夫人南子是其繼母。南子與宋國公子朝通姦,宋國人歌唱諷刺她,把她比喻成

求子的母豬。蒯聵對此事頗感羞恥,準備刺殺其繼母。但其謀刺計劃,因家臣戲陽速臨時

失信而事跡敗露,蒯聵逃亡宋國,並怪罪戲陽速陷害他。103戲陽速為自己辯解,到處宣揚

說:「太子自己無道,竟然支使我去殺他的繼母,我若照辦替他解決了難題,我就會變成

罪人,因此我不肯配合。我的舉動是合乎正義的,不必信守諾言;老百姓都是依靠信用來

保全自己的,我的信用就是伸張正義。」「民保於信」這句諺語僅短短四字,卻涵蓋了衛

太子蒯聵與繼母南子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太子與家臣之間的矛盾衝突。

引諺旨趣蒯聵逃亡,為衛國後來的動盪不安埋下伏筆。哀公二年,衛國人立蒯聵之子輒為衛

出公,晉國的趙鞅則把蒯聵送入戚邑。104十三年後,當哀公十五年時,蒯聵想當國君,便

依靠姊姊與外甥孔悝的支持,奪取其子衛出公的位置,輒則逃奔魯國。哀公十六年蒯聵自

戚入於衛,得到君位,是為衛莊公。105 衛莊公即位後,諸多舉措,皆違背道義,民眾積怨

已深,終於被殺。哀公十八年,衛出公又自齊復歸。106衛出公回國復位後,衛國又一次內

亂,出公逃奔宋國。107<哀公二十六年>載出公派使者向子貢詢問自己是否能回國,子貢指

出他既乏親信,又無忠臣,不像衛獻公當年有子鮮、子展等大忠臣在夷儀盟而後助君回

國,108在此情況下,「賜不識所由入也」。又引《詩經‧周頌‧烈文》的詩句:「無競惟

人,四方其順之。」來告誡他:「若得其人,四方以為主,而國於何有?」對照前傳記載

102 同注(13),卷五十六,頁984。103 事詳<定十四年傳>。104 詳<哀二年>傳文及注。105 詳<哀十五年、十六年傳>。106 詳<哀公十七、十八年傳>。衛出公前後在位共二十年。出,諡號。<成十八年傳>:「凡去其國,復歸其位

曰歸。」107 詳<哀二十五年傳>。108 詳<襄七、十四、二十、二十五、二十六年傳>等。年傳>等。傳>等。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5 10/3/2008 9:42:29 AM

Page 22: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6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的出公種種專橫殘暴的行徑,出公已失民心,更不得賢人之助,最後落得終死越國的下

場。109

《左傳》由於事切當世,為免觸忤時忌,所以經常藉瑣事叢語,相襯互見,以表露

歷史的真實,此乃《左氏》隱微之所在。110像蒯聵與其繼母、家臣之間,關係複雜糾葛、

衝突層出不窮,為維護自己的立場與利益,碰到情況人人都會竭力為自己開脫。左氏借戲

陽速所引諺語「民保於信」,來鋪陳描述衛國內亂,闡幽顯微,使當時情事,歷歷呈現眼

前,後之讀者閱後立即明白歷史真相。最後以子貢之語結束衛國之事,而歸本於民心的向

背,此種筆法,就是《春秋》五例所謂的「微而顯,志而晦」,劉知幾《史通》所主張的

「貴簡」「用晦」。111

十一、警惕貪欲多求 (一)孔叔引諺:「心則不競,何憚於病?」

<僖公七年傳>:春,齊人伐鄭。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公曰:「吾

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鄭殺申侯以說於齊,且用陳轅濤塗之譖也。112

背景說明引諺者為鄭大夫孔叔,聽者為鄭文公。申侯在申亡後歸楚,楚文王終其一生寵之不

衰。113知其「專利而不厭」,文王臨死前囑其好自為之。申侯後離楚奔鄭,又受到鄭厲公

寵信,但其貪婪本性始終不改;114為求榮而出賣轅濤塗,115為求名而在受賜的虎牢關修築

城牆,116由此遭讒毀而得罪鄭伯,終不免刑戮。

109 詳<哀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傳>。110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頁56-62。 111 參見劉知幾,《史通》:「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敘事>,卷六,頁17。又云:「蓋史之為

用,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茍違斯法,豈曰能官?但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

曲詞獲罪。」<曲筆>,卷七,頁10。112 同注(13),卷十三,頁214、215。濤塗之譖見<僖五年傳>。 113 申侯,鄭國大夫,原是申國公族,申國滅亡後事楚文王。114 <僖七年傳>:「初,申侯,申出也,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

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後之人將求多於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

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於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

已。』」同注(13),卷十三,頁215。115 詳<僖四年傳>。116 詳<僖五年傳>。

人文社會-2.indd 36 10/3/2008 9:42:29 AM

Page 23: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7

人文社會學報

引諺旨趣<僖公五年>載齊桓公等八國諸侯為維護周襄王大子鄭的地位,在首止會盟。周惠王寵

愛次子大叔帶,因而銜恨,派人離間鄭、齊關係,鄭伯遂背齊從楚;鄭文公又為鄭國久未

朝齊,117憂懼之下,逃歸不盟。鄭大夫孔叔曾力勸,但無效。故僖公七年齊人伐鄭,孔叔

引諺:「心則不競,何憚於病?」開導鄭伯,意即心志若不堅,何怕屈辱?首鼠兩端、猶

豫不決,只有死路一條!孔叔的激將法奏效,鄭文公遂殺申侯以取悅齊國。

申侯在申亡後歸楚,後又離楚奔鄭,偏能前寵於楚文王,後寵於鄭厲公,專利不厭,

積習難改。鄭國處於南楚北齊之間,是齊、楚兩大陣營卯足全力爭取的對象,只得游移於

兩大之間,茍且圖存。在這複雜詭譎的險境中,申侯反覆趨利,且齊且楚,樹敵惹禍,正

好淪為鄭、齊交易下的犧牲品,罪有應得,勢所必然。118左氏藉孔叔對鄭伯的規諫:「心

則不競,何憚於病?」帶出申侯這奸邪小人,貶斥其唯利是圖、出賣朋友的行徑。

(二)晏子引諺:「非宅是卜,唯鄰是卜。」

<昭公三年傳>: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

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

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

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踊

者,故對曰:「踊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淑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於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

已』。其是之謂乎!」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

而為里室,皆如其舊,則使宅人反之,曰:「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

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禮,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

乎?」卒復其舊宅。119

背景說明齊景公想為晏子更換住宅,因為晏子住處靠近市場又湫隘囂塵,但晏子卻拒絕搬到

高爽處。景公乘晏子出使晉國之際,強行為他擴建新宅,晏子歸國後,卻拆掉新居,恢

復舊觀,原住戶都可安居。晏子說他因近市之利,朝夕得所求,景公就問他:「何貴?何

賤?」晏嬰把握機會,藉「屨賤踊貴」進諫,使景公省悟到不該濫用刑罰,逼得老百姓賣

義肢,於是省於刑。

引諺旨趣

117 鄭自莊公十七年至此(僖公五年)已有二十二年未朝齊,故憂懼。118 事見<僖四、五、七年傳>。119 同注(13),卷四十二,頁723、724。另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三年>,頁1238。、724。另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三年>,頁1238。724 。另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三年>,頁1238。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7 10/3/2008 9:42:30 AM

Page 24: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8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120 詳<昭三年傳>。121 詳<襄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傳>。122 詳<昭三年傳>。123 慶封之亡,詳<昭四年傳>。可再參<襄二十七、二十八年>。124免餘,衛大夫。寗喜、寗殖之子,事詳〈襄十四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寗喜、寗殖之子,事詳〈襄十四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傳〉等。

此段文章緊接在晏嬰與晉叔向的對話之後,極有深意。120文用「初」字領起,追敘晏

子的愛家保身之道,文末再藉晏嬰所引諺語「非宅是卜,唯鄰是卜」,諷刺齊統治者只重

表象,華而不實,因此婉拒齊景公為他更換舊宅的美意。

齊自慶氏之亂後,121王室與卿大夫各派勢力的鬥爭無時或已。公孫蠆(子尾)為拉攏

晉國,竟「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以己之女嫁晉侯,而把齊景公之女改嫁,這種膽

大妄為的行徑,反映公室地位低落,大夫勢力卻日漸擴張。但上位者依然暴力統治,經濟

壓榨,導致「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這種「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屨賤

踊貴」的情形,使晏子念茲在茲,無時或忘民之所欲與民之所惡。122

晏子引諺闡揚精神層次重於物質層次的道理:「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

犯非禮,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乎?」,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恫

瘝在抱,改善大環境,才是治本之道,枝枝節節的修補根本無濟於事。

<襄公二十八年>載慶氏亡後,齊景公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弗受,他回答子尾的

疑問:「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他認為:「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

使無遷也。」老百姓總是生活享受欲豐厚,器用財貨欲富饒,「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

黜嫚,謂之幅利。」私利超過就會貪污腐敗,晏子說:「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限制

私利,知所滿足,才能永遠擁有福利,這是晏子的養福思想;對慶氏的城邑太多,招致逃

亡,敗在自己的欲求上,晏子深自警惕。123

不貪是左氏強調的重要德行及操守;傳中三致其意,如<襄公二十七年>載衛獻公回國

復位後,賜公孫免餘邑六十,免餘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臣

弗敢聞。且甯子唯多邑,故死,臣懼死之速及也。」甯喜貪權專權,不得善終,免餘記取

歷史教訓,引以為誡。124

(三)魏舒引諺:「唯食忘憂。」

<昭公二十八年傳>:冬,梗陽人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魏

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寬曰:「主以不賄聞於諸侯,若受梗陽人,賄莫甚焉。

吾子必諫!」皆許諾。退朝,待於庭。饋入,召之。比置,三歎。既食,使坐。魏

子曰:「吾聞諸伯叔,諺曰:『唯食忘憂。』吾子置食之間三歎,何也?」同辭而

對曰:「或賜二小人酒,不夕食。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歎。中置,自咎曰:

『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歎。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

人文社會-2.indd 38 10/3/2008 9:42:31 AM

Page 25: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39

人文社會學報

而已。」獻子辭梗楊人。125

背景說明<昭公二十八年>載晉祁盈欲治家臣祁勝以正門風,祁勝賂荀礫以言於晉侯,晉侯竟藉

此滅祁氏及其黨羊舌氏兩大家族。魏舒代韓起為政後,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

田以為三縣,以予六卿之後有功於王室及賢能者。

魏舒表示他一切秉公處理:「謂賈辛、司馬烏為有力於王室,故舉之;謂知徐吾、趙

朝、韓固、魏戊,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其他司馬彌牟等四人,也是因為賢能,

孚眾而舉,絕無私心。魏舒問成鱄:「吾與戊也縣,人其以我為黨乎?」成鱄舉《詩經‧

大雅‧皇矣》詩句,讚美魏子此舉:「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所

謂九德是:「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

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 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文章夾敘夾議,篇末筆鋒一轉,旁溢出一段小品,寫梗陽人有獄,魏舒庶子魏戊不能

斷。梗陽人為求訴訟獲勝,以女樂賄賂魏獻子。獻子本欲接受,魏戊唯恐此舉毀掉其父清

廉美名,對家臣閻沒、女寬說:「主以不賄聞於諸侯,若受梗陽人,賄莫甚焉。吾子必

諫!」閻沒、女寬就藉置食之間三次歎氣,引起魏子關注,魏子以為「吃飯皇帝大」,為

何在此時長吁短歎,更引諺語「唯食忘憂」來緩和氣氛,閻沒、女寬便抓住機會進行巧妙

的諷諫。

引諺旨趣本傳前半鋪張揚厲,極力稱道魏子,文末卻述梗陽人有獄,其子不能斷,其父欲納賄

之事,首尾看似背馳,實則中間有許多鎖紐之筆暗中牽合;左氏借成鱄之口、仲尼之語評

價魏舒之舉,寓諷刺於褒美,使傳文主旨係絏為一,反語運用之妙,至此完全顯現。126魏

舒問晉大夫成鱄,以公族之田予其庶子魏戊,別人是否誤會其結黨營私?成鱄恭維魏舒此

舉已接近文王之德,可襲天祿,影響深遠。實則左氏真意乃借成鱄之口諷刺魏舒假公濟

私,此問作賊心虛,欲蓋彌彰。

賈辛將走馬上任,魏舒告誡他:「今女有力於王室,吾是以舉女。行乎!敬之哉!毋

墮乃力!」吳闓生評道:「公族之不恤,王室乎何有,此亦恢詭之所寄而已。」成鱄之讚

揚尚嫌不足,左氏又藉仲尼對魏子此舉作出總評:

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又聞其命

賈辛也,以為忠,「《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舉也義,其

125 同注(13),卷五十二,頁912-915。 126 參林琴南,《左傳擷華‧序》。序云:「譬如首尾背馳,不能係絏為一,則中間作鎖鈕之筆,暗中牽合,

使隱渡而下,至於臨尾一拍即合,使人瞀然不覺其艱瑣,反羨其自然者。」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9 10/3/2008 9:42:31 AM

Page 26: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40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命也忠,其長有厚於晉國乎!」127

仲尼褒揚魏子舉人得當,合乎公平正義,任命人才亦著眼於勤王有功,128既「忠」且

「義」,「長有厚於晉國」,毫無疑義。但「自求多福」,屬於私利,與「忠」無涉;

「長有厚於晉國」,更有待斟酌。<晉世家>謂:「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

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129可見「長有厚於晉國」是絕妙

的反語;如此汲汲營營,安插親族位居要津,其子孫在晉國長享有祿位,自是理所當然。

末以魏舒之屬大夫閻沒、女寬之規諫:「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反

襯魏舒之貪得無厭。閻沒、女寬自謂小人腹饑時則恐食之不足,既已厭飽則知足;君子居

尊官,食重祿,仍不知足,故願以其腹為君子之心。吳闓生評曰:「屬厭而已云者,因其

已將公室之田分割至盡,望其從此知足,適可而止,勿再肆其無饜之欲也。用意深鬱之

至,並非真為梗陽獄事而發。」130春秋是權臣之世,故左氏對於公族之亡,私家之橫,詞

多忌諱,但敘源源本本而已,而三家分晉、六卿內訌之跡已昭然若揭。

肆、結論

《左傳》所引諺語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引用者背景不一,動機亦有別。如「民保於

信」為衛太子蒯聵家臣戲陽速所引,「不索,何獲?」為吳國公子光所引,這兩句諺語,

引諺者都有明顯的意圖。如「心則不競,何憚於病?」為鄭國大夫孔叔所引,引此諺開導

鄭文公,有其歷史背景。有些諺語是引諺者敏於應對的外交辭令,如鄭執政者子產的「蕞

爾國」,魯臣子服惠伯的「臣一主二」;有些諺語是引諺者世事洞明的觀察心得,如周大

夫劉定公的「老將知而耄及之」,凡此所引諺語,意涵、作用雖屬不同層次,但經過左氏

的巧妙安排,融入傳文之中,都成為立意謀篇、遣辭造句的一部分,而歸納其旨趣,不外

乎輔助解經與闡明史論而已。

吳闓生曰:「《左氏》於事之論斷,每借他人口中言之,不另起波瀾,最是全書勝

處。」131

《左傳》每藉乙口以論甲事或甲人,所引「君子曰」、「仲尼曰」、「《詩》

曰」、「《書》曰」、「史佚有言曰」、引諺語、引古人之言等,不一而足,錯綜變化,

頗饒藝術趣味。其論斷史事或褒貶人物,無不議論風發,美刺抑揚,左氏特藉此以寄託其

史識,而其旨趣,終歸於歷史資鑑。132如「非宅是卜,唯鄰是卜」這句諺語,除了借晏子

127 同注(13),卷五十二,頁914、915。128 詳<昭二十二年傳>,傳謂晉賈辛帥師助周敬王。129 見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卷三十九,<晉世家>,頁628。 130 吳闓生,《左傳微》,卷九,頁336、337。另參法順隆,《左傳論評選析新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另參法順隆,《左傳論評選析新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

版部,1982),下編卅七,〈晉殺祁盈及揚食我〉,頁955、956。131 見吳闓生,《左傳微》,卷一,頁11。132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頁122、123。

人文社會-2.indd 40 10/3/2008 9:42:32 AM

Page 27: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41

人文社會學報

之口闡揚「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道理外,側筆稱美晏子的仁民愛物,譏刺

齊景公只知粉飾太平,不關心民生疾苦,才是左氏旨意所在。又如<宣公十六年>傳文第一

章全在稱美士會的善政,羊舌職除了引諺之外,又再引大禹之言、引《詩》句,來加強讚

美的力度。羊舌職為叔向之父,以其本身豐厚的學養,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可見士會的

善政在其心目中的地位;而所引諺語「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便是左氏透過羊舌職之

口所表達的遺憾,深慨當世之人如士會之賢明者不多,以致因循苟且者所在多有,國家不

幸,百姓遭殃。 林琴南云:「《左氏》之文,無所不能,時時變其行陣,使望陣者莫審其陣圖之所

自出。」133言在此而意在彼,聲東而擊西,指桑以罵槐,

134《左傳》所引諺語作用大抵如

此。如「心則不競,何憚於病?」雖是針對鄭文公的忠諫,但其用意旨在批判申侯的反覆

趨利。至於子產所引的諺語,都是子產保護鄭國的方便說法,左氏利用它們來塑造一位偉

大政治家的形象。

左氏對時君之貶斥,多直接責備,誅姦譏惡,反而多用微言。135如<文公七年>,傳文

借樂豫所引諺語「庇焉而縱尋斧焉」,責備宋昭公欲去群公子的無道行徑,而其真正意旨

則在申明昭公之冤而重責華元之棄君於惡,此乃左氏用意委婉深曲之處。136

「唯食忘憂」

這句俗諺,借閻沒、女寬之口,說出「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期望魏獻子

勿再貪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是宮之奇對虞君的忠諫,左氏對虞、虢失國之由,本

末始終,詳細鋪陳,似若責備之甚,其實皆詭辭謬稱;137兩小無罪而見欺於強國之啟土,

才是其關注所在;正言若反,反常合道,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138方能得

其言外之意。

左氏或以正言讜論直接闡述懲惡勸善之道,或以側筆詭辭間接發揮善善惡惡大義;立

意謀篇、裁章佈局,變化陸離,其術多方。吾等遵循前賢指示,優而柔之,饜而飫之,以

期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必能領會良史用心。139

133 林琴南,《左傳擷華‧序》語。134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頁58、59。135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頁58-62。及吳闓生,《左傳微》,<與李右周進士論《左傳》書>,頁3-《左傳》書>,頁3-左傳》書>,頁3-》書>,頁3-書>,頁3-

6。136 參張高評,《左傳導讀》引姜炳璋《讀左補義》:「宋人誅杵臼由公子鮑,而通篇絕不言鮑,而元與鮑已

隱躍於字句之間。」頁130。137 同注(13),卷二,頁41、42。張高評:「文有陽予陰奪,正言若反之法,若作畫之取勢然,其名曰詭辭。」

《左傳之文韜》,頁60、61。138 杜預,《春秋,《春秋《春秋‧序》,同注(13),卷一,頁11。139 杜預,《春秋,《春秋《春秋‧序》,同注(13),卷一,頁11。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41 10/3/2008 9:42:33 AM

Page 28: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42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龜太郎編著,《史紀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74。

(晉)杜氏注、(唐)孔穎達注疏,《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杜文瀾輯,《新校本古謠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清)吳闓生評注,《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宋)呂祖謙撰、(清)錢塘瞿氏校刊,《足本東萊左氏博議》,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1981。

(清)林琴南,《左傳擷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浦氏重校本校刊,

1970。

近人論著洪順隆

1982《左傳論評選析新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

2002《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高評

1994《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高評

1994《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高評

1995《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伯峻

1993《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人文社會-2.indd 42 10/3/2008 9:42:33 AM

Page 29: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43

人文社會學報

The Study of the Citation of Proverbs in Zuo Zhuan

Tsui-Chen Chien*

Abstract

Zuo Zhuan (the Chronicle of Zuo) is a classic novel that serve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Chun Chiu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t is a gracious composition that incorporates a number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Among the techniques, the use of ci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book cites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Shi Jing (the Classic of Poetry), words of Confucius, words of nobilities, and songs and proverbs. "Citation" is a rhetorical means to connect to the canons or to rely on common senses. Its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minence and persuasiveness of its exposition through the support of former classics.

Zuo Zhuan makes extensive citing of proverbs, and they mold naturally in the writings of the author. These cited references aid the author of Zuo Zhuan to develop and express a sense of history, as well as to reflect on the Truth of lif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ission of condemning evil and praising goodness, which is the unshirkable duty of historians.

The proverbs cited by Zuo Zhuan often times have certain hidden contents. Readers must exploit the word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inner meanings the author has meticulously and diligently placed between the lines. Being truthful to this spirit of exploration, this study thus intends to adventure into the words of Zuo Zhuan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cited proverbs.

Keywords: Zuo Zhuan, Citation, Proverbs, Connotation

Received: April 7, 2008; Modified: July 10, 2008; Accepted: July 30, 2008* Tsui-Chen Chie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E-mail: [email protected]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43 10/3/2008 9:42:33 AM

Page 30: 左傳 引諺探微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aca/journal/1(2)/1-2-2.pdf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44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人文社會-2.indd 44 10/3/2008 9:42:33 AM